为城市创造“绿色创意风景”

2014-01-23

 

几株花草,经过创意的组培,它就会成了一道艺术风景;一棵朽木,经过利用,成了创意的桌椅,一棵棵珍贵的树种,不仅延续了其种源,也成了吸收二氧化碳的宝贝……走进永嘉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的原野创意农业公园,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眼前一亮,原来这儿的花花草草,各种树木可以这般神奇。

 

指挥着花草树木木成“绿色创意风景”的“魔术师”,就是该公司董事长——李星涛。

 

认识李星涛有些年头,也可以说是见证他的公司快速成长。2008年,温州在全国地级市首设绿色碳汇基金温州专项,李星涛是该专项的发起人之一。之后,他打造了全国首个低碳小区——中瑞·曼哈顿。从此,他频频走进了媒体的镜头。当时他的公司刚起步,但是他的理念却与别人不同,他的绿化园林工程公司以“倡导低碳理念,坚持绿色发展”为发展目标。因此,虽然起步比较晚,但是跑得很快。八年间,他的企业年产值从2004年的70万元到如今超亿的产值。尤其在2013年全国经济形势不乐观的背景下,他的企业全年销售额还能达4.5亿,创下了“原野”的奇迹。

 

除了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。八年间,他带领的原野园林公司团队所涉及的绿化工程项目,都成了温州的一道道亮丽风景。在市区防洪堤景观带、在杨府山公园、在瓯海大道、在中瑞·曼哈顿、在温州新京都家园……都有“原野”的手笔,这些绿化园林工程也成了我市园林城市、森林城市创建的点睛之笔。

 

而李星涛创新、创意式“种树”也种出了名,2013年11月20日,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“原野”视察,受到夏宝龙的高度赞扬。

 

对话

 

记者:你创业当年是房地产市场最盛时期,很多温企进军房地产,你为何选择了冷门的农林产业?

 

李星涛:2003年,我因为企业改制而下岗,在将近一年时间里我考虑观察各行业后,最终选定自己熟悉的行业。因为我是浙江林学院(现为浙江农林大学)毕业的,而且全球都在高度关注生态环境,这是一个社会有需求的产业。

 

记者:原野园林工程项目目前市场主要在市内还是市外?

 

李星涛:2013年,我们的销售额已统计出来,约达到4.5亿元。公司现在的市场比例市内、市外各占一半,其中温州地区达2.4亿左右。而工程项目已辐射到上海、江苏、吉林、海南等地。

 

记者:“原野园林”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工程项目?

 

李星涛:我们公司先后承建了100多项大型的园林绿化工程,最有代表性的有常州世茂香槟湖、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、中瑞·曼哈顿、温州府东家园、丽水冒险岛水世界、杨府山公园等。这些工程有多个项目荣获中国优秀园林工程金奖、银奖,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金奖、银奖。其中温州中瑞·曼哈顿景观绿化工程创建了全国首个低碳小区,曾引来了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栏目前来报道。

 

记者:这么多年,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只专注一个主业?

 

李星涛:在创业时,我就认为园林业是前景看好的朝阳行业。一方面,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市政工程以及住宅小区都会引进园林,必然会促进园林业的发展;另一方面,园林业能改善当前的环境,不仅能消除人们的碳足迹,还能通过木材来“固碳”。它不同于工业产品,工业产品如果没能及时销售出去,就只能库存起来,长时间库存产品会贬值;而唯有农林产品放在那里不但不贬值,还会越来越增值,因为植物本身可以涵养水源、净化土壤和空气、改善环境,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。最后一个原因,也是看准了它的生态效益。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,未来,低碳经济显然是核心产业的发展方向。

 

李星涛

 

永嘉原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

 

颁奖词

 

赋予作物艺术的属性,把公司做成楠溪江畔的一景,输出苗木点绿温州……

 

他如魔术师一般,将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传统农业变成了令人神往的观光、体验、生态农业。

 

传统的生产与制造,与时尚产业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天堑。

 

紧握科技和创意的点金棒,希望的原野总在眼前。

 

个人资料

 

出生年月:1968年12月

 

籍贯:永嘉

 

学历:浙江林学院(现为浙江农林大学)毕业

 

主要社会职务: 浙江省人大代表、温州市政协常委

 

座右铭:迟来的完美不如及时的行动

 

2013偶像

 

李嘉诚:信守承诺,终生奋斗铸就伟大事业。

 

2013阅读

 

书:《曾国藩全集》。德业兼修,守信轻财,勤奋自立,善听逆耳之言,居安应思危。

 

歌曲:《朋友》(谭咏麟)。真挚待人,彼此分担不分你我,患难与共携手并进。

 

文章:《人品才是最高学历》。人品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。

 

2014期望

 

山更翠,水更净,天更蓝。

 

 

口头禅:快点做,不要只说说。

 

企业文化:量才使用,办成有家族成员参与,没有裙带弊病的企业。

 

价值观:员工创造了财富,财富与员工分享。

 

商报记者 刘娜筱

返回